日期:2024-10-18 作者:文丹 张开学 来源:天眼新闻 点击:
报名通道开启5分钟内,50个报名名额被“一抢而空”。10月16日,一场考古研学体验活动在贵州医科大学的同学们中引发了热议,让我们走进活动现场,一探究竟。
活动当天,在紧邻贵州医科大学的大松山墓葬群的双熙路排水防涝工程坡坡顶墓群(以下简称坡坡顶墓群)考古工地现场,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考古研学体验活动。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胡昌国和贵州医科大学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黄江为同学们共同授课。
考古研学体验活动现场。
在考古工作人员带领下,同学们深入坡坡顶墓群发掘现场,近距离参观墓葬的考古发掘。“大松山墓葬群年代从两晋南北朝延续到明清时期,时间跨度很大并没有中断,是一部埋葬于地下的黔中通史。”胡昌国介绍,大松山墓葬群发掘工作于2022年7月展开,由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北京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对该墓群开展全面考古发掘,2023年1月结束。截至目前,共发掘面积13500平方米,清理墓葬2192座,出土各类文物4000余件(套)。
针对同学们最感兴趣的墓葬考古发现情况,胡昌国以现场一座南朝时期的土坑墓葬为例作了详细讲解,“我们在大量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南朝时期的许多墓葬具有人牙位于墓的底部,以及银发钗、戒指等陪葬品位于墓的中部等特点,说明当时的墓葬习俗是将头朝向墓门的方式埋葬,大概到唐朝以后,这种墓葬习俗才改变。”
胡昌国向师生们展示出土文物并进行讲解。
活动现场,胡昌国深入浅出地讲解,让同学们对考古工作有了初步认识,同时,他还介绍了考古工作的关键环节,以遗迹叠压为例,“遗迹叠压是一个考古现象,一层一层地叠压像豆腐干一样,在地层没有被后期倒装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通过遗迹的叠压方式确定文化层的早晚关系。”胡昌国说。
随后,在考古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同学们使用洛阳铲等工具体验考古发掘。通过现场观摩和考古体验,同学们对坡坡顶墓葬群的基本情况和考古进程,以及考古工作的复杂性和严谨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同学们使用洛阳铲等工具体验考古发掘。
“这次考古研学体验活动,让我终于有机会走进影视剧中曾经遥不可及的考古现场。”贵州医科大学大一学生张雅轩说道。
在考古工地现场,一个个墓坑神秘莫测,通过胡昌国的精彩讲解,一段段尘封的历史徐徐展开。而另一位授课老师黄江讲解的中国南方史前文化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情况,则进一步揭示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以及贵州丰富多彩的多民族文化资源。
考古研学体验活动现场。
据介绍,贵州医科大学黄江老师团队与厦门大学王传超老师团队联合利用古基因技术成功提取了大松山古墓的99例DNA信息,这是研究贵州省古代个体的第一个全基因组数据。
“这些个体可以追溯到公元990年至公元1649年,跨越宋朝到清朝。”黄江说,研究结果显示,大松山地区个体遗传多样性和一致性,表明该地区存在长期稳定的社会。这些古人有着与黄河相关的基因图谱,这是证明他们是从北向南大规模移民的又一证据,同时与苗瑶语有关的松山祖先对贵州现代侗台语和苗瑶语人群也存在遗传贡献。
据悉,此次活动是贵州医科大学“大思政课”一次生动实践,不仅让同学们了解考古知识,促进专业延展,而且引导他们建立医学与考古文化的联结,在研学中进一步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同学们收获满满。
贵州医科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副部长金晶介绍,今年以来,学校以大松山墓葬群考古发现和成果作为文化载体,与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开展了考古系列双线研学活动。线上通过易班APP微课为学生普及考古知识,开展考古知识竞赛;线下举办考古文化讲座与考古研学体验活动,同时在学校4个学生社区展出贵州首个考古科普漫画《软萌的硬知识之一起考个古》系列,让学生用更加趣味化、生活化,形象化的方式走近考古,了解考古。
“接下来,学校将继续开展考古研学体验活动,运用多元融合、全场景学习、无边界学习的教学理念,赋力思政育人,建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思政课’,充分发挥思政课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重要作用。”金晶说。
来源链接地址:https://share.eyesnews.cn/news/news-news_detail-news_id-11515116602403.html
版权所有 ? 贵州医科大学版权声明隐私说明备案编号:黔ICP备19007765号-1 公网安备 52010302000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