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体育网投

图片

新闻中心

教学科研

当前位置: 365体育网投 ######### > 新闻中心 > 教学科研 > 正文

天眼新闻(2025.02.17)【前进的科学】27年专注干细胞、抗肿瘤研究取得重要突破|访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获得者何志旭

日期:2025-02-17 作者:刘丹 来源:天眼新闻 点击:

人物小传:何志旭,1967年10月生,贵州医科大学干细胞及组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贵医附院儿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何梁何利奖及贵州省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先后主持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他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带领研究团队是我国最早开展干细胞研究的团队之一,在多项干细胞组织再生修复及免疫细胞抗肿瘤和血液病治疗技术上获得重大突破。相关科技成果推动了贵州省在我国干细胞和细胞治疗研究与应用领域进入国内先进水平。

近期,中华医学会科技评审部公布2024年中华医学科技奖获奖项目,何志旭教授团队申报的《干细胞关键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研究及转化》项目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何志旭教授团队申报的《干细胞关键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研究及转化》项目位列一等奖名单

干细胞研究是医学领域的一项革命性突破,其核心在于干细胞的独特性——作为“种子细胞”,它们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以再生出人体中的各种细胞,来替换身体里受损或生病的细胞,如同“修理工具包”对人类的重大疾病进行疗愈,推动了临床医学进入“再生医学”的时代。

然而,要将干细胞的潜力转化为实际的临床应用,离不开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突破。

何志旭以医者和科研工作者的双重身份,领衔贵州干细胞和肿瘤细胞免疫治疗研究团队,20多年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攻克难关,突围了多项干细胞组织再生修复及免疫细胞抗肿瘤和血液病治疗的最关键、最重大技术,在临床试用取得显著疗效,为我国重大疾病患者的治疗提供了可替代的新方案,其本人先后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贵州省最高科技奖和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

尽管在医学领域建树颇丰,但一向低调务实的他,几乎一辈子只围着研究、临床转,“光而不耀,静水流深”,他把自身前途命运同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用一生践诺“诚於己、忠于群,敬往思来”的贵医校训,最大的人生理想是“让科技成果真正实现创新价值,造福百姓”。

日前,我们有幸与何志旭教授促膝长谈,聆听他娓娓道来破解生命密码的科研征程。

学与干:探索干细胞的生命奥秘

初见何志旭,是在贵州医科大学北校区的一个午后。

春寒料峭, 微风中带着几分清冷, 在这乍暖还寒的时节, 又能嗅到一丝春意。

远处的身影逐渐清晰,何教授踏着稳健的步伐走来。初时只是一个模糊的轮廓,随着距离拉近,身形渐渐显现——清瘦而挺拔,步履从容。再近些,面容变得分明,眉眼间透着儒雅与沉静。直到他站定在面前,才看清那双眼睛,深邃而明亮,仿佛能洞察一切,却又温和得让人心生亲近。

“干细胞是人体的‘种子细胞’,亦可称为‘万能细胞’,它们是构建所有组织和器官的起源。”在何志旭的办公室,他开门见山,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从三个层次阐述了干细胞的关键技术、技术创新以及临床应用研究及转化的意义。尽管话题深奥,他却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将复杂的科学原理化繁为简,令记者这样的“门外汉”也能豁然开朗。

何志旭(左三)在中山大学读博士后与黄绍良教授

“1998年,我在华西医科大学(现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读儿科学博士,2000年毕业后进入中山医科大学攻读博士后,导师是我国儿科血液领域的著名专家黄绍良教授。他是国内最早开展儿童地中海贫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专家之一。在他的引领下,我开启了干细胞研究。”何志旭回溯过往,之所以坚定地选择扎根干细胞研究领域,是因为他不仅是一名儿科医生,更是一名守护儿童血液病患儿的战士。

20世纪90年代,我国在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特别是针对白血病、地中海贫血等疾病的治疗,已逐步进入临床应用阶段。然而,造血干细胞供体来源的稀缺性成为当时面临的主要瓶颈之一。由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的高度复杂性,异基因移植的成功率直接受限于供受体之间的HLA匹配程度。研究表明,同胞兄弟姐妹之间的HLA全相合概率为25%。这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寻找合适供体的难度显著增加。

每一次,他直面幼小生命的痛苦与挣扎,看到孩子们无助的眼神,心都被深深刺痛。

怀着对生命的敬畏与责任,何志旭毅然扎进解决造血干细胞移植供体来源的难题里,与师长、同道致力于干细胞研究,希望通过体外分化技术获得功能性造血干细胞,为这些孩子寻找新的希望。

“我们的研究最初聚焦于如何获取干细胞,并探索其在临床中的应用路径。但在实操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在体外大规模增殖培养?如何确保安全性?如何明确治疗机制并实现成药?这些都属于关键技术问题。”说到这里,何志旭笑了一下,“比较好的一点是我们当时在广东,与香港以及部分海外科研机构有着密切的学术交流,使得在这领域的研究得以快速推进。”他还记得,当年国际干细胞研究也在迅速发展。1998年,美国科学家成功建立了人类胚胎干细胞系。尽管小鼠胚胎干细胞的体外培养技术早在1981年就已实现,但人类胚胎干细胞的培养技术更为复杂。“这些国际进展为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也激励着大伙不断探索干细胞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潜力。后来,我们把研究聚焦于造血干细胞的体外扩增与增殖技术,旨在解决供体来源匮乏的难题。”

破与立:实验室的突破之路

任由思绪乘上时光的扁舟,划过岁月的烟霭,船桨轻摇,撩动2002年的记忆,如同点点繁星,在脑海中渐明晰渐闪烁。

何志旭成天在实验室里搞钻研

彼时,何志旭是一位每天待在实验室十几个小时的“工作狂”,他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定力和勇毅,心无旁骛地搞钻研。利用捐赠的受精卵,一边在体外模拟受精卵发育至关键胚胎期的过程,一边又严格遵守伦理学规范。这是一个高难度的关卡,既需科研人员从胚胎中分离出原始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又得确保其染色体稳定性和基因组完整性,避免肿瘤性分化,同时维持其长期增殖能力。

多少个夜晚的失败,多少次希望化为泡影,却从未放弃,何志旭始终秉持着“探索未知路漫漫,风雨兼程心自安。纵使千难与万阻,豁达从容向高山”的精神力量,向科学高峰攀岩。最终,他在干细胞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于2002年成功建立了中国首个人类胚胎干细胞系,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为我国干细胞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当年健康报报道了“中国人胚胎干细胞系成立”

“难,但是要干。”何志旭目光坚定,语气沉稳。他微微前倾身子,仿佛在凝视着某个未知的远方,“攻破技术难题本身是很枯燥的,”他停顿了一下,“可一旦获得了小小的阶段性胜利,那种喜悦,就会让你觉得,所有的坚持都值得。”他的声音里透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笃定,仿佛在诉说一个早已刻入骨髓的信念。

然而,虽然年轻父母可通过提供受精卵获得全能胚胎干细胞,用于分化出特定细胞类型以治疗其子女的疾病,但该细胞系无法用于其他个体,仍受HLA配型限制。对于年长患者或无法提供受精卵的家庭,这一技术难以适用。摆在眼前的是一块新的硬骨头,也是机遇与挑战。面对重重困难,何志旭又踏上了“取经路”,在未知的领域中披荆斩棘,寻找新的突破方向,攻克了体细胞克隆建立胚胎干细胞技术、从脐带等围产期组织分离并规模化扩增成体干细胞技术、干细胞制备工程化人工器官技术以及干细胞新药开发等,硕果累累。

也是在这个关键时候,他面临人生的重要抉择:新加坡邀请其前往开展学术研究,国内也有北大干细胞中心、四川、上海和广东的医疗机构等纷纷抛来橄榄枝,期盼加盟。但最终,何志旭的选择出乎了所有人意料,他回到了贵州。

他的根在四川成都,但他的心却早已扎根于贵州的山山水水。五岁那年,何志旭跟随父母支援三线建设,踏上了贵州这片热土,从此,他的命运便与这里紧紧相连。

1985年,怀揣着对医学的热爱,何志旭考入贵阳医学院(贵州医科大学),开启了与贵州更深的羁绊。毕业后,他选择留校任教,同时投身临床一线,在附属医院从住院医师到主治医师,一步步成长。期间,他参与建立了贵州省首个儿科ICU病房,用仁心仁术为无数小生命点亮希望之光。后来,他带着对知识的渴望,考取了华西医科大学(现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的研究生,开启了新的求学之旅。然而,无论走多远,贵州始终是他魂牵梦萦的故乡,是他医学梦想开始的地方。

“贵州,是我的情之所系;科研,是我的医者使命。唯有将实验室的发现与临床需求紧密结合,才能真正推动医学进步,为患者点燃希望之光。”怀着这样的信念,何志旭倾力研发更具普适性的干细胞技术,致力于推动干细胞医学惠及365体育网投生命。

创与新:干细胞重塑疾病治疗新格局

人体如同一支由36万亿(男性)、28万亿(女性)或17万亿(儿童)个细胞组成的精锐兵团,形态各异却协同作战,共同守护生命。如何让这支“细胞兵团”高效出击、排兵布阵、抵御外敌?这是现代医学面临的重要课题。

何志旭教授及其团队在贵州这片土地上,以科研为“心法”,以创新为“招式”,在干细胞领域披荆斩棘,每一次突破,都如同武林高手的绝世武功,一招一式间蕴含着深厚的内力与智慧。

何志旭团队在做干细胞的研究以及成果转化

从体细胞克隆技术的“无影剑”到胚胎干细胞分化的“化骨绵掌”修复受损组织,从间充质干细胞的“九阳神功”调节免疫、抗炎镇痛到CAR-NK细胞疗法的“乾坤大挪移”扭转肿瘤治疗的困境……他们还利用改造后的溶瘤病毒结合干细胞技术,成功治疗了多种实体瘤和血液肿瘤,为肿瘤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犹如“以毒攻毒”的绝妙战术。

除了以精湛的“武艺”,何志旭团队也以西南地区首个省级干细胞研究平台为“山门”,逐步构建起一座座科研“殿堂”。从获批建设国内首批国家干细胞临床试验应用基地,到引进国家干细胞工程技术中心并成立贵州省分中心,团队以“筑基炼器”般的毅力,打造了中国医科院成体干细胞转化研究重点实验室、国家发改委细胞治疗生物医药工程技术实验室等重点科研平台,为干细胞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内力支撑”。


何志旭(中)为学生讲解知识

在应用领域,何志旭团队以“布阵炼兵”之势,建立了贵州省干细胞库和贵州省干细胞生物医药技术工程技术中心,为干细胞技术的临床转化和产业化发展铺设了“通天大道”。这些平台的建成,不仅为干细胞技术的落地应用提供了“演武场”,也为科研合作和人才培养搭建了“聚贤庄”。

20余年,一万多个日日夜夜,是无数个晨曦与星光的交替,更是何志旭团队在干细胞领域孜孜不倦的坚守与探索。干细胞,作为人体的“种子细胞”,承载着构建生命、修复组织的使命,为人类的健康发展点燃了希望之光。从最初的实验室研究到如今的临床应用,从技术的突破到治疗的革新,每一个日夜的付出,都如同点点星光,汇聚成照亮医学未来的璀璨星河。这支“细胞兵团”在何志旭团队的引领下,正以创新的“兵法”和坚定的信念,为人类健康开辟出一条希望的道路。

今年1月,国家药监局通过优先审评审批程序,附条件批准了我国首款干细胞治疗药品艾米迈托赛注射液上市。这一消息如同一声惊雷,震动了整个医学“江湖”,标志着新的机遇已然到来。

“将科研与临床紧密结合,就是为医学的‘江湖’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何志旭微微一笑,眼中闪烁着智者的光芒。他深知,医学的“武林”需要不断推陈出新,方能立于不败之地。当前,贵州在细胞治疗新技术上具备了较好的基础,以干细胞和免疫细胞治疗为基础的临床新技术应用正当时机,有望在临床重大疾病和肿瘤治疗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他期盼贵州能抢抓细胞治疗技术发展的契机,尽快推动干细胞和基因治疗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建立“贵州省干细胞及免疫细胞区域制备中心和细胞治疗临床转化平台”,让干细胞治疗从“江湖传说”走向“实战应用”,既为无数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也让我省在生物经济发展浪潮中乘势而上,拓展新支撑产业和医疗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正如他所说:“医学的‘江湖’永无止境,但只要我们心怀信念,便能在每一次突破中,为生命点亮一盏明灯。”

来源链接地址:https://share.eyesnews.cn/news/news-news_detail-news_id-11515116900813.html

版权所有 ? 贵州医科大学版权声明隐私说明备案编号:黔ICP备19007765号-1 公网安备 52010302000012号